“长相:比较可爱,圆脸,显小,大致可以参考院系里给我拍的形象……”近日,一则西北工业大学28岁女博导邵典副教授的招生指南爆火,引起各方热议。
这份“不正经招生指南”,内容挺有趣。里面的要求写道:有研究基础(不喜欢数学计算机写代码的就算了),对人工智能有自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变成我天天逼你去看论文)。最受到关注的就是邵典对自己列出的优势和劣势。在优势部分她表示自己长相“比较可爱”,劣势部分则包括“语速快:怼人小钢炮,不喜欢事事闷在心里不沟通的学生,希望你能表达、能交流”。
当然,看着“不正经”,但从公开信息看,邵典的学术基础是很过硬的。她在北大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2023年1月入职西工大。而她的实验室也很硬核,围绕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新型传感等前沿技术展开研究。
(相关资料图)
邵典及其实验室,如果只看关键字,其实有个很典型的高精尖学术画像,属于那种不明觉厉的“科学家”。但邵典却选择了另一种表达,提供了很多“无效信息”,比如颜值、性格之类的,也让她一下显得很出挑,不那么刻板。
但这些真的是“无效信息”吗?也未尽然,这些“长相比较可爱”“性格比较直率”的标签,是在丰满一位学者的个人形象——她很开朗,也很放松。而这些在学生看来,反倒是导师选择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科研并不只是跟仪器、数据打交道,本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位平易、开明的导师,是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的事。科研本就艰辛,若无一个相处愉快的小环境,那就真是雪上加霜。
这也让人想起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胡金牛教授,他的个人介绍也曾火出圈:坦言自己“当时找不到工作”,发的论文刊物也是“被定义为水刊”,入选的创新人才工程属于“报个名就行”。这份直言不讳、宛如段子手的简历当时也引发了全网围观。
邵典也好、胡金牛也罢,他们在有意无意间做着共同的事——将学者祛魅,展示科研工作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更高层面看,这也是一种开放的气度,他们没有将自己封闭在模式化的学者范式里,而是力求突破套路化的表达,去建构别具一格的形象。
仔细想想,学术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逻辑?学术研究是不是也要打破常规、突破边界呢?越是尖端的研究,越是呼唤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正经”的创造力,而非循规蹈矩地照搬模板。
邵典和胡金牛,一个研究人工智能,一个研究物理科学,都是高精尖领域,又都是这样一种气质,这种巧合颇堪玩味,也是他们令公众既欣赏又期待的原因:不受拘束的性格和不同凡响的成果,某种程度上一定存在逻辑上的同构。
霍金爱客串影视剧,袁隆平拉得一手小提琴,这些科学家轶事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也是因为这些特征契合人们对顶尖科学家的期待:他们的思想是超前的,也是自如的。甚至让人不乏一种联想,正因为心态轻松自如,才让他们如此超前不凡。邵典等人,无疑也在强化这种科研叙事。
令人遗憾的是,邵典自述有人对她线上抹黑、线下恶意举报。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独树一帜的学者突然在公共舆论中爆火,因而遭受种种抹黑乃至无妄之灾,可能也是难以避免的。
但无论是公众也好,还是她所在的单位,都应当对她施以足够的保护,呵护她不走寻常路的热情。我们总是说要支持科研,其实这不只是经费、设备的投入,支持科研工作者“做自己”,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内涵。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32 华西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