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是责任和使命
(相关资料图)
“‘数字藏经洞’的诞生,是以全新的数字方式高度融合学术性的研究成果,面向全世界推出的文物价值传播精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的价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要不断地做好保护工作,还要不断地通过学者研究把敦煌文化价值发掘出来,再通过最新的技术向每一个中国人、向全球进行传播。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数字化成果提供重要资料支撑
敦煌文物数字化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樊锦诗先生的指导、倡导下,敦煌研究院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珍贵的古代壁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很多项目的支持下,以及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研发出了一整套关于敦煌壁画数字化采集的关键技术以及装备。
到现在为止,敦煌文物的采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已完成了将近300个敦煌洞窟数字化的采集。这些年,应用这些数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在海内外举办了多场展览。像以前,如果要在各地举办展览,只能采用画家临摹的作品,这样耗时非常长,也不可能大规模举办那么多次或者多地的展览。但是,这些数字化成果为在各地宣传和弘扬敦煌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支撑。而这,仅仅是这些年其应用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数字化成果在敦煌的学术研究、保护研究以及文化弘扬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作用,这是不可替代的。
让敦煌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目前或者未来,敦煌研究院最主要想运用这些数字化资源实现两方面用途。一方面,是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资料,不断吸收像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以及一些新的数字化技术或计算机技术,进行文物价值的发掘研究,辅助学者开展各方面的研究。根据经验,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我们也在做尝试,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不断地加入一些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珍贵的数字资源进行结合,辅助开展各方面的学术研究。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数字藏经洞的推出,运用了在游戏科技方面最重要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再加上原本的数字化资源和学术研究的一些成果,就可以让敦煌的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让人们更加容易去了解、去体会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各方面价值。而这,就是未来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让文物走出它原来的地方,传播到全球各地,让世界各地的人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就可以欣赏到无限接近真实感的珍贵文物,看到它的样貌,了解文物的价值。
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
“数字敦煌”是敦煌学重要成果转化
“在‘数字藏经洞’上线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写通俗读物、儿童读物等。但是这样一个传播范围,是非常有限的。通过小程序进行文化传播,也是因为现在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相当高,这种方式更利于普及。‘数字藏经洞’,就是用一个更加让人容易接受的形象和场景,在虚拟世界里让大家把文物看得更加直观、清楚、明白。可以说,‘数字敦煌’是敦煌学的重要成果转化。”
破解学术成果转化难题
“数字敦煌”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目前在敦煌学普及方面,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如果你走进文物大厅就能深刻感受到,别说是一般读者,就是专门做研究的专业人士,读起敦煌文献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这首先会涉及到文字释读的问题。其次,读完这些文字还要知道其意义价值在哪些方面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研究者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学术成果转化是特别难的,敦煌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成一种通俗的方式,让大家能听得懂、听得明白,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问题。比如,在诸多敦煌文献中有一篇小品文《祭驴文》写得非常有趣,文中通过一个落魄书生的回忆,描述了他跟自己那头心爱的毛驴度过的一段又落魄又苦难又调侃的生活。最后,这头毛驴死了,他便给它写了一篇祭文。
读完《祭驴文》后,人们可能都会感到这个古文献很有趣,但是脑中却没有当时的那个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是复原不了的。可是,通过数字敦煌项目中立体书的创作,就生动的用敦煌壁画去补充了这个画面上的缺失。所以,把诸多敦煌文献从一个纯文字的东西转化成一个连小朋友都看得懂的,且完全画面化的东西,就一定会让人更好接受,难点就在于,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转化。
为全世界提供共享平台
敦煌文献数字化项目是学术成果转化各种路径中的一种。“敦煌遗书数据库”去年正式上线,首先挑选了685件有代表性的敦煌文献,主要提供给学者和敦煌文化爱好者去使用。在数据库当中可以看到敦煌文献的高清原貌,还有文献的基本信息,最重要的是把文献进行录文,把文献文字一点一点用word文档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实现了图文对照浏览。
将来,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全世界的敦煌文献都放到这个“敦煌遗书数据库”里面,为全世界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大家不管在哪个角落,不用到全世界去找敦煌文献,通过一个数据库就可以实现全球的敦煌遗书数字化共享。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副总裁李航——
让尖端科学技术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比较永恒的一个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秉持着科技向善的理念。我们希望用好包括游戏技术、数字技术和未来的人工智能等这些诸多领域的尖端科学技术,让它们能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也是我们当前数字发展时代中的一个重要使命。”
酷炫神奇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数字藏经洞”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推出的,将其定位为基于游戏技术的下一代博物馆,它有个十分酷炫的名字,叫做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在这其中,运用了游戏科技等互联网技术,有三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实现了高清数字化的呈现。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用技术对1600米莫高窟的崖面,特别是16、17窟进行了真实呈现。
第二,希望运用游戏的引擎渲染,能够加入一些神采。例如,在洞窟里参观时往往是不能够开灯的,这是出于对壁画的物理保护。但是在数字世界里面,我们使用了全局动态光照技术,复现了早上10点钟莫高窟的太阳。然后,只需要在浏览过程中将“开灯”模式打开,用户就能够看到这些原本昏暗的甬道和壁画,都可以呈现出光照下的生动场景,这是在现实中很难体验到的一个部分。
第三,对于其中重点文物进行了3D的重建和修复。其中,对第一批包括《酒破历》等在内的21件文物,用游戏引擎的粒子系统让每一件文物都有了自己的多媒体讲解系统。用户只需要动动鼠标或手指,就可以深入其间、身临其境地了解到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和它的保护现状。
“技术+学术+艺术”=真实的体验
对于腾讯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把技术、学术和艺术三者结合在一起。腾讯花了整整307天的时间去打造这样一个作品,这其中存在跨学科的难度。因为,即便有游戏科技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也需要基于学术研究的基础去展现它,最后才能够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在这其中,希望实现的效果就是“真实的体验”。
现在,包括游戏引擎技术、虚拟人技术以及动作捕捉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组合都可以真实的复现历史状态,进而把已逝去的久远的真实世界复现出来,甚至能够将已经消失的文物遗产也复现出来,这些都有了无限的新可能。未来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能大家还可以在交互对话上有更深刻的一些体验。
所以,在技术演进的过程中,结合学术研究的不断前进,一定可以在真实复现历史以及创新、传承和保护上有不断更新、不断迭代的作品出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兰州日报)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32 华西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